查看原文
其他

特立独行新天地 双教翻覆巧平衡 |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第三十三章

无事生妃 无事生妃 2022-03-15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第三部

  英国篇   

原创:嗔才人


上期回顾

伊丽莎白一世初到伦敦暂时怀柔,并没有因为登基大典的宗教仪式和自己的法定继承人正名问题挑起轩然大波。但是在大局初定之后,她任命的新教大主教重振圣公会体系,颁布法令重申国王/女王是英国宗教兼政治领袖,却引起了巨大的时事风暴。伊丽莎白一世将如何平息教派纷争?如何让英国人真心臣服于一个女人的领导?这些都事关英格兰未来会不会再次经历分裂和动荡。

女王天下卷


制衡全局权利游戏为她用

特立独行宗教桎梏奈我何


第三十三章 

面对反对派的压力,伊丽莎白没有退缩,也没有一意孤行。她和塞西尔一起花费了很大精力,逐字逐句地修订两个宗教协议草案(Act of Supremacy and Act of Uniformity)。

Act of Uniformity ( 1559通过的法案原件)

@parliament.uk

修订之后的版本里,他们对天主教势力做出了让步,没有彻底否定天主教存在的合法性。


新版本甚至都没有摒除圣餐礼,只是对面包的品种加上了一些特殊规定,表示圣公会的圣餐特色与天主教不同。而且,圣公会对于圣餐的解释,也与天主教教义有所区别。天主教认为,在弥撒礼祈祷的过程中,圣坛上的面包与红酒会产生质变,化为耶稣基督的血肉。教徒通过领圣餐,达到人与神的水乳交融。而新教则仅仅认为在神圣的宗教仪式后,面包与酒水会有耶稣的灵降临其中,通过领圣餐,是达到灵的沟通。这也符合新教一直以来对于救赎的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耶稣的灵的相通。


另外一个宽松政策就是,如果神父愿意,他们依然有权力选择穿天主教风格的白色法衣。而且,这次的修正案里面没有再明说国王(或女王)等同于英国宗教领袖,而是含糊巧妙地说,执政者有权处理宗教问题。

伦敦BBC大楼旁的福音派圣公会教堂

经过了这么多的细节修改,天主教方面看到了女王容忍他们的善意,觉得其实这个新教的女王还是值得拉拢的。如果天主教徒们太不给女王面子,万一把她惹急了,只怕更没有好果子吃。而另一边的新教徒则深信,现在女王做的这些让步,不过是因为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所以暂时对天主教方面虚与委蛇。他们有信心,等女王坐稳了江山,一定会进一步提高新教的地位。


虽然中间耗费了伊丽莎白很多心力体力,经历了不少周折,最后这个修订案总算是通过了。而让步归让步,新教地位还是再次在英格兰得到了确认。从此,英国再没有过红衣主教,没有了天主教那些过多的繁文冗节的约束,英国的事儿自己说了算,思想桎梏再次被放松。另外,新教不反对离婚,而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这些人性化的宗教政策也在伊丽莎白一世上台以后变得光明正大了。

 

从这时候开始,伊丽莎白一世关于英格兰国内宗教事务的跷跷板也初具雏形。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的确不可避免,但是在两派角力的时候,女王就坐在跷跷板中间掌控全局。一旦发现哪一方的力量薄弱了,她就赶紧往那边挪一挪,让跷跷板尽量保持平衡。至于平时,伊丽莎白的措辞则尽可能模棱两可,让大家都摸不清她的偏向。因为摸不透女王心思,双方才会在猜测中同时保持期望。也是因此,他们都忍不住去主动讨好女王,希望未来的政策能朝自己一方更加倾斜。

 

说起来伊丽莎白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权力制衡的游戏。在她表面对细枝末节的圆通下面,隐藏的却是内心对大原则的坚定。对她而言,具体哪个教派占上风,她其实并不特别在意。只有英国国内的安定才是超越一切的。她的心里,国家的利益高于宗教派别之争。不管新旧两派双方对女王各自怀有什么样的不同幻想,终其一生,伊丽莎白一世关于宗教的中间路线都没有偏移。既打击天主教的保守分子,也不支持新教里面激进的清教徒。

富丽堂皇的魁北克圣母大教堂

其实,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之初,不少站在革命浪潮前沿的改革先驱,都带着点清教的倾向。比如之前提到过的,跟大主教克兰默一起被 “血腥玛丽” 烧死的伍斯特主教,就有明显的清教徒色彩。他极度厌恶天主教的奢华无度,虽然自己身份贵为主教,却拒绝穿戴任何有华丽装饰,做工精致的法衣。而且,为了宣扬基督对人的救赎不以贵贱而论,不以奉献的金钱多少而论,他多次去监狱里听取囚犯的忏悔和祷告,给世俗的人眼中最肮脏和低贱的人带去福音。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面,宗教革命后的新任主教唾弃之前大主教奢华的七彩水晶冠,坚持身着布衣与低等教士同甘共苦,就是真实的历史中,这种激进宗教改革思潮的艺术化再现。(上一章评论中有很多人提到,现在的天主教其实也变得很开明了。是的,当年伍斯特主教听死囚做忏悔的事情,近现代的教皇也做过。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权力的游戏》中,革命前后的宗教领袖形象对比


即使是伊丽莎白自己,在登上王位之前,她的简朴生活也带有极其明显的清教徒倾向。就是因为她当时拒绝穿戴姐姐赠送的华丽外衣,奢侈饰品,曾经令玛丽相当不悦,更令那些忌惮她的天主教势力深恶痛绝。可是,在伊丽莎白掌握大权之后,却对这些激进的改革派相当不赞成。她自己也越来越喜欢各种夸张华贵的服饰,跟少年时长期隐居乡野,布衣粗服的样子截然不同。相应地,被伊丽莎白女王再次宣布为英格兰正统的圣公会也几乎是欧洲所有新教体系里最保守,最像天主教的一个。


衣着华贵的伊丽莎白女王

与自己朴素的少女时代对比鲜明


伊丽莎白一世的跷跷板,无疑是天才的创举,但是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弊端。因为,它只是拉开了冲突双方的距离,却没有消除冲突根源,一旦她的继任者没有她这种高超的平衡技巧,这个系统必将面临崩溃。不过,伊丽莎白的历史功绩还是必须要肯定的。


在新教上升的过程中,暴力革命几乎不可避免。总观欧洲各国,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的宗教改革不是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在未来的法国篇里面,会提到在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大国法国,为了宗教革命曾历经多少血洗的惨烈场面)。而同时代的英国,在伊丽莎白的精心调和之下,则几乎是转型最和缓的一个,国内动荡也是最小的。

 

说起伊丽莎白为什么能对不同教派如此宽容,不能不提到她跟她姐姐截然不同的地方。玛丽的优点是对理想坚贞,缺点也是一根筋走到底。对于自己内心真诚坚信的宗教理想,她是半点都无法让步。而伊丽莎白一世却可以说是相当地玩世不恭。不光自己没有对某种宗教理想的盲目热衷,同时也非常讨厌别人表现出对宗教的狂热,无论哪个教派。

酷爱读书,崇尚独立思考的凯瑟琳.帕尔

是亨利八世的第六任王后

多半是博览群书的继母凯瑟琳·帕尔对伊丽莎白的人格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继母就慧眼识珠,在伊丽莎白很小的时候就看出这个女孩子天分过人。所以她教伊丽莎白广泛阅读书籍,但不要盲从任何人。虽然在那个时代,身为女子就意味着一辈子必定是男人的附属品,但是凯瑟琳·帕尔却鼓励伊丽莎白思想独立,凡事都要运用头脑和理性看待问题。所以,伊丽莎白从小就在骨子里认定,过分迷信宗教并不是什么神圣伟大的情操,而不过是理智和判断力薄弱的表现。

 

作为一个新教徒,伊丽莎白当然厌恶天主教的繁文缛节。她下令清理教堂的环境,摘掉大批大批的天主教圣徒画像。她更倾向于新教只信奉耶稣基督和圣经,不要过分渲染有关神迹的奇谈怪论。但是,对于新教为了排斥天主教而做的过多严苛刻板的规定,她也非常不以为然。比如她依然保持天主教的习惯,在教堂装饰耶稣受难像,甚至继续在圣坛上点燃蜡烛。

耶稣受难——血流十字架

关于广义基督教,伊丽莎白一世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耶稣基督就够了,其他所有的争执,不过都是鸡毛蒜皮,不是吗?” 她当然不喜欢天主教,但是她依然不会拒绝跟人品学识值得她尊重的天主教徒作朋友。而当伊丽莎白听说菲利普二世在西班牙大肆镇压新教徒的时候,她立刻写信跟他开玩笑说,哎呦,你那些愚蠢的臣民不就是不愿意上你的天堂嘛?既然他们情愿用自己的方式下地狱,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心血气力去替他们操心?(听着耳熟,莫非被什么文学作品借用过?)

 

伊丽莎白一世一生都认为,个人生命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意识形态那些虚的东西。现在我们听这些论调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可是在那个动辄为了宗教观点论战就要大开杀戒的年代,这种思想,无疑是极其前卫的,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即使把这话放在四五十年前的中国,只怕也要被批斗为 “资产阶级人性论”,淹没在唾沫和拳头下。伊丽莎白的这种思想,其实反应了那时宗教与文化走向世俗化的时代精神。


其实,如果不是文化的普及,新贵的崛起,整个社会世俗化潮流的出现,伊丽莎白的母亲家也不会发迹。安·博林的父亲跟 “古老的姓氏”,“高贵的血统” 这些老贵族的调调不沾边。他完全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得到了赏识,成了驻法国外交官。然后凭借他出众的口才,在贵妇圈里面格外吃得开,才找到机会,托关系把女儿送入法国和英国王宫做女官。安·博林也是接受了开明的新派教育,思维跳脱,不墨守成规,才在一众女官里面得到国王格外的青睐。

 

这幅油画再现亨利八世在公开场合冷落王后,讨好安·博林,遭到正统人士的非议

不消说,伊丽莎白一世的种种特立独行也激怒了不少天主教国家的保守势力。因为天主教制度的维护者们不光不觉得大肆杀戮异端分子是错误的,还认为像伊丽莎白这样放任自己的臣民信仰自由,对于需要教导的羔羊不加约束,才是令人无法容忍的倒行逆施。他们纷纷谴责伊丽莎白就是一个不相信上帝的异教妖女,根本没有一点基督徒该有的谦卑。天主教对伊丽莎白的格杀密令,也是一道接着一道。

 

罗马教廷内,甚至私下盛传一个说法:天哪,只有魔鬼才生得出这种可怕的女人!当然,无论伊丽莎白那专横跋扈的父亲,还是肆意妄为的母亲,似乎都对 "魔鬼" 这个称号当之无愧。伊丽莎白的我行我素,其实体现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张扬自我,尊重人性的先进思潮。正因为这个放肆 “妖女” 大胆的纵容,正因为她对各种宗教权威皆不诚惶诚恐,她才有能力消除自己臣民脑子里僵化思想的桎梏,让他们明白教派之间除了斗得你死我活之外,还有第三条路可走。英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才会在十六世纪后期,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发展。


往期回顾: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西班牙篇】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前传】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一王六后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三王争霸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女王天下卷(1)

小编:雅美人


【无事生妃】MuchAdo_USA 原创文章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写邮件至

hougong888@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